看到这个题目我心中涌出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自工作以来我从未离开过我的科室,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我自己能够体味。工作十几年了,我见证了科室的发展,送走了一些人也迎来了一大批人,我的心也随着走的人和来的人波澜过,走的人对我有感情但来的人我对他们更有感情,我对儿童急救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每个人都对我那么好,使在农村长大又天生性格内向的我敢在科里大声说话,我把科室当成我第二个家。
记得98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所在的科室是新生儿科,是刚从大儿科分离出来不久的一个新病区当时科里只有十张床位,一台几乎多年无人会用、闲置的呼吸机,两台辐射台,两个暖箱,一个蓝光箱,一台心电监护仪。已有医生四人,护士八人,但病人却没有。大家轮流看守病房,两个星期后总算来了一位吸入性肺炎患儿,我很新奇也觉得这个小家伙好可怜,于是用心的去护理他。后来病人慢慢多起来,但是很少超过五个,那会儿如果病人多于五个大家就会忙的焦头烂额。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我也从刚开始的热情渐渐适应了当时平淡,清闲,安逸的工作。
2005年后在邱银萍主任的领导下,科室改名为儿童急救科,成立了NICU和PICU,床位逐年成倍增长,仪器大量购进,医务人员增加了很多,科室的品牌打出去了,病人从周边各地涌入我科,监护室病人达到四五十个,还有二十多个呼吸机运转,而且这些病人大多是危重患儿需要立即抢救的,我们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急剧增加,加班加点工作成为家常便饭,家庭和孩子没办法照顾,我埋怨过,后悔过,于是工作中也稍许有些怠慢。直到一件事情使我深受启发,那是我上大夜班的一个晚上,病房病人满满的,凌晨两点多,我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着,外面慌慌张张转来一名患儿,他面色青紫,呼吸急促,我们立即进行抢救,清理呼吸道,氧气吸入,孩子慢慢红润过来了,但当时科里一张床位都没有,加床满满的,监护仪也用完了,大夫建议孩子家属赶快另找医院治疗,这时孩子的奶奶双膝跪地,哭着说“求求你们收下我的孙子,救救他吧!我儿子三十几岁才有这么一个孩子,我就这一个孙子。”家属哭成一团,我也流下了眼泪。是啊,科室不扩大,不发展,我们的思想不转变,这么多的病人到哪去接受正规治疗呀!还有我们当初学医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远大理想又是什么呢?不就是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病痛吗?看看那些可怜的患儿,他们才出生就要面对生死的抉择,如果让我辛苦点,去解救他们,我不是活得很有意义吗?我应该是不怕苦的,带着这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我发现上班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
儿童急救是集儿科,急诊,急救和重症监护为一体,这里的病人病种多,年龄参差不齐,大多是危重急诊患儿,需要立刻心肺复苏的抢救患儿也很多,这就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有高度的爱心,耐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还要有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操作技能。同时一个团结协作的急救团队也非常重要,为此邱银萍主任告诉我们要学会挖掘自己的潜力,并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找出每个人的不足之处予以指正,使每个人都能以最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并要求特色科室要体现出自己个人的特色,她要求我们工作从点滴做起,规范临床操作技能,还经常组织我们业务学习,进行疑难病历及死亡病例讨论,从中找出我们临床救治病人的过程中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予及时纠正。另外邱银萍主任还每年开办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学习班,以及请外地专家为全区儿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她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参加学习班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救治患儿的工作中。这对我们的要求非常高,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拿起书本认真学习,就这样在主任的领导和大家的努力下,我科飞速发展起来了。现在全区各医院及宁夏周边各地的危重患儿都转往我们科,病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但我们也在井井有条的干着,医疗护理质量未降反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也大幅度提高,各种国内先进医疗技术在我科已趋于成熟,比如心肺复苏患儿的高级生命支持,新生儿溶血换血术,呼吸机使用及脐静脉置管术等,我们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风雨之后见彩虹,无数个濒临死亡的患儿经过我们的救治,病情一天天好转,最后都活过来了,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家属欣慰的表情,还有一句“谢谢你,白衣天使!”我们的辛苦劳累,奉献出的青春都是值得的,这说明我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孩子们的健康活泼是对我们的奖赏,手中的奖金是我们的功劳业绩。
我喜欢我的科室,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他们与我风雨同行,他们心中对生活和工作总有一种期盼,大家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前进,那就是把科室发展成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生命港湾。
(作者:儿童急救中心护师 唐永霞)